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图片资讯 - 最好养殖的淡水鱼之谜揭秘鲑科鱼类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图片资讯
最好养殖的淡水鱼之谜揭秘鲑科鱼类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2025-05-08 【图片资讯】 0人已围观
简介(一)病原在水生生物学中,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微生物,它属于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体形独特,呈枪弹状,大约65到75纳米长、150至190纳米宽,一端圆滑,一端平直。ihnv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的RNA,不耐高温,在脱氯水中短时间内即会失去其感染力,而在低温下则相对稳定。在pH6-8的环境下能保持活力,但当pH降至5或升至9时,其活性迅速减弱
(一)病原在水生生物学中,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微生物,它属于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体形独特,呈枪弹状,大约65到75纳米长、150至190纳米宽,一端圆滑,一端平直。ihnv的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的RNA,不耐高温,在脱氯水中短时间内即会失去其感染力,而在低温下则相对稳定。在pH6-8的环境下能保持活力,但当pH降至5或升至9时,其活性迅速减弱。ihnv能够在多种鱼类细胞系上进行繁殖,如rtg-2、chse-214、fhm'、ste-137**等,培养温度适宜于13至18℃,上限为20℃,下限为4℃。培养48小时后,可见细胞凋亡现象,从第六天开始,细胞变形呈葡萄状,并从容器壁上脱落。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该病主要影响刚孵化的小鱼苗和幼年鱼群,有时突然发生大规模死亡。当鱼受到感染后,它们可能变得游动迟缓,有时沉入池底旋转,或漂浮到下游然后死亡。在罹患前夕,鱼体通常会变成黑色,同时鳍基出现出血状况,加之鳃部褪色且悬挂着粘稠而不透明的排泄物(图1 2)。小型个体往往表现为侧肢肉部位出血,这些出血通常呈“V”字形。而慢性感染者,则可能腹部膨胀并伴有突出的眼球。此外,在解剖检查中,可发现腹腔积液以及内脏常常缺乏红色素显著褪色。严重案例中的大型个体,其胃内容物可能含有乳白色的液体,并伴随着淡紫色的充血状态。此外,还可观察到肠道存在混杂有鲜血的液体。
疾病所引起的主要损害是前肾和脾脏中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以及肠壁固有层颗粒细胞坏死。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即使是肾小管、肝脏和胰腺也可能局部发生坏死。这类破坏性的改变最终导致了包涵蛋白质进入受害组织单元。
(三)流行情况这场疫情广泛分布于美国、日本及中国东北地区,更早期也有法国与意大利报道此事。该疾病主要威胁鲑科家庭中的虹鳟、大麻哈鱼、三文魚等幼年个体及当年的年轻成员。一旦接近两月以上,小鱼苗即可面临100%的死亡率;对于两到六月龄的小喂食者来说,其死亡率高达50%,而稍大的个别则仅遭遇10%左右的命运。不久前,我们还发现到了70至100克重的大型个體也未能逃脱它的手掌。此外,该疾病具有较低温度限制,最易发作于4至13摄氏度之间,其中8至10摄氏度下的发病率最高,而15摄氏度以上则完全停止了发作。
传播途径包括瘸态或隐性的携带者,即看似健康但实际上已携带此致命细菌的大量海洋生物。此后的存活动物达到成熟后产卵或排精都将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这意味着通过污染卵来扩散这一疫情是一个巨大的风险。而受污染水域通过水作为载体间接传播亦不可忽视。此次爆发中,该致命微生物似乎通过鳃门或者消化道系统侵入宿主身躯,与其他任何形式一样,只要不是被过热处理,就几乎无处不在地潜伏待机,以便再次展开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