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一万元在家养殖鲑鱼避免IHNV的隐患
一万元在家养殖鲑鱼避免IHNV的隐患
简介(一)病原在水生生物学中,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 (lnfeci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微生物,它属于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这种病毒体长65至75纳米,宽150至190纳米,有着典型的枪弹形状,其内部含有单链RNA,不耐热且对脱氯水的耐受度有限。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较为稳定
(一)病原在水生生物学中,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 (lnfeci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微生物,它属于弹状病毒属(rhab-dovirus)。这种病毒体长65至75纳米,宽150至190纳米,有着典型的枪弹形状,其内部含有单链RNA,不耐热且对脱氯水的耐受度有限。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较为稳定,但在高温和极端pH条件下迅速失活。ihnv能够在多种鱼类细胞系上进行繁殖,如RTG-2、CHSE-214、FHM'、STE-137**等,培养温度通常设定在13至18℃之间,上限为20℃,下限为4℃。培养48小时后可观察到细胞质变形,从第六天开始细胞呈现葡萄状,并逐渐从容器壁上脱落。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主要影响刚孵化或小鱼苗阶段的鲑科鱼类,其发作往往是突然而猛烈的大批死亡事件。在感染初期,患鱼会显得游动迟缓,有时沉底或者随水流漂浮至下游,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在临终前期,患鱼体表会出现黑色变暗,同时鳍基出血、鳃部褪色并伴随大量粘液状排泄物(图1 2)。对于小型个体来说,由于肌肉出血常见“V”字形斑点。而那些较慢发展的患儿可能表现为腹部膨胀以及眼球突出。此外,在解剖过程中,可发现腹腔积液,以及肝脏、肾脏和胰腺局部坏死的情况;同时,由于造血系统严重受损,大量内脏组织呈现贫血状态。
此外,对于较大个体来说,在其胃里可以发现乳白色的分泌物,而肠道则充满了带有鲜红色液体混合物。通过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前肾及脾脏中的造血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肠壁上的固有层颗粒细胞也出现了明显的坏死迹象。当情况进一步恶化时,即使是肾小管、大部分肝脏区域甚至部分胰腺也可能发生局部坏死。这一系列疾程特征性的改变均可通过包涵体所占据的一部分正常细胞质来识别。
(三)流行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该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已经广泛分布于美国、日本乃至中国东北地区等地,其中包括法国和意大利80年代早期也有相关报道显示了这一疾病的地理扩散趋势。此次疫情以虹鳟、大麻哈鱼及其它鲑科幼崽与年轻个体作为主要目标群,这些年轻个体尤其是在水温接近loc附近时,其死亡率可达到100%;2-6月龄的小魚種則於50%以上死亡;再大的個體則約為10%左右。而近年来的监测数据还显示,当鱼类达到70到100克左右时,也不免遭此疾疫侵袭。
研究表明,此疾疫之发作通常需要4至13摄氏度低温环境支持,而8到10摄氏度下的发作率最高。在15摄氏度以上环境中,则几乎无法引起此疾疫爆发。此外,被感染但尚未展现症状的大量潜伏者被称为“瘸鱼”,它们本身看似健康实则携带着潜伏的 病毒,是重要的人源污染来源。一旦这些潜伏者成熟并排卵或产卵,他们释放出来的是携带有该致命微生物的卵子,因此成为传播途径之一。此外,即便是看似干净无污染的情況,该微生物亦能通過與魚類共食或消化道接触進入宿主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