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动态 - 为什么水稻田里会出现恶苗病- 探索农业科普之谜 科普动态

为什么水稻田里会出现恶苗病- 探索农业科普之谜

2025-05-13 科普动态 0人已围观

简介在浸种了水稻种子之后,有些农民仍然发现田间出现了恶苗病,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几乎在全国所有的稻区都有发生。这一疾病通常表现为播下的种子不发芽或无法出土。在苗期,如果发生发病,受影响的幼苗将比健康的幼苗更细高,叶片和叶鞘变成细长形状,颜色变得淡黄色,并且根系发育不良,有时候甚至在移植前就死亡。 浸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防止恶苗病,但今年

在浸种了水稻种子之后,有些农民仍然发现田间出现了恶苗病,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几乎在全国所有的稻区都有发生。这一疾病通常表现为播下的种子不发芽或无法出土。在苗期,如果发生发病,受影响的幼苗将比健康的幼苗更细高,叶片和叶鞘变成细长形状,颜色变得淡黄色,并且根系发育不良,有时候甚至在移植前就死亡。

浸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防止恶苗病,但今年,一些农民反映即便他们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浸种,他们的水稻还是遭受了这一疾病。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操作不当的问题。不少农户没有使用专用的浸种池,而是随意地调整浸泡时间和浓度,有时甚至直接将包装袋一起放入水中,这样做导致药液与種子的接触不足,从而降低了防治效果。

其次,是浸泡时间太短的问题。一般来说,要达到最佳效果,最好可以保持至少4小时以上的浸泡时间,一般情况下最好能维持12到24小时。但一些农户只进行简短几分钟甚至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浸泡,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

再者,也可能存在使用劣质或者假冒伪劣农药的情况,比如说所用到的拌施剂误认为是用于浸泡剂,或许购买到的产品质量问题严重,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催芽阶段温度过高也容易引起这种疾病。此外,如果在培育过程中秧盘堆放过密集,即使是在室内环境也容易造成温度上升,使得植物易于感染;同样的道理,如果覆盖薄膜厚度不足,也会导致温度升高,加速疾病传播。

最后一点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长期使用相同类型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如咪鲜胺等抗生素类物质,对某些害虫可能产生抗性,因此建议周期性地更换不同的化学品,以避免形成耐药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将恶苗病归咎于“米谷”(即没有壳层保护的小米粒)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并不会对植物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只要小米粒本身完整且胚芽未受损伤,它们仍然能够正常萌发出健壮植株,与恶苗无关。杂交品种由于其特有的结构特征,其颖壳常常紧闭或脱落,所以自然会有一部分呈现“米谷”的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品质差,更不是导致该疾病的一个原因。

标签: 农业科普动态科普动态